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九食堂上架了一只标价999元的帝王蟹,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一道菜的问题,更折射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市场逐利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校方很快撤下“天价海鲜”,回归物美价廉的姿态,但这背后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1月1日起,南大第九食堂新设海鲜档口试运营,除了999元的帝王蟹(约4.2斤/只),还有158元的波士顿龙虾、68元的石斑鱼以及10元生蚝、40元沙虾等亲民选项。食堂负责人表示,帝王蟹并非为回应学生需求而设,定价甚至低于市场价。学生反馈积极,认为其新鲜度不逊于外面餐厅。然而,三天后,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声明,以弘扬勤俭节约风尚和践行校训精神为由,宣布调整菜式,不再供应高价海鲜。这一事件虽然短暂,却暴露了高校后勤市场化的深层次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上世纪末启动,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初衷虽好,但当资本逻辑渗透到大学食堂这片本应纯粹的育人之地时,冲突便不可避免。食堂的核心使命是提供普惠、平价且健康的餐食,而市场化带来的“差异化需求”论调试图为高价菜品披上合理的外衣。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大学食堂提供不同价位菜品满足差异化需求无可厚非,但当一只帝王蟹的价格超过多数学生半个月的生活费时,这种“差异化”便不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在无形中制造消费分层,甚至助长攀比之风,与大学倡导的勤俭节约理念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