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前,卢伟冰进行了一场答疑直播。他强调,小米17系列的命名并非为了蹭苹果热度,而是因为产品力实现了“跳变式”升级。这与雷军之前宣布小米17系列将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的说法相呼应。
卢伟冰还提到数字“7”对小米来说似乎是一个幸运数字,例如SU7和YU7。然而,在小米数字旗舰手机序列中,“7”曾一度消失。2018年,小米在成立八周年之际直接发布了小米8,官方解释为“超越期待(七代)”。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小米的一次关键战略调整,借助“8”的吉祥寓意冲刺高端市场。
或许卢伟冰相信彩头,再次采用“数字跳跃”策略为小米17造势。但这个“7”的故事并不圆满,尤其是考虑到召回超11万辆SU7的风波。
卢伟冰还解答了一些关于小米逻辑的问题。例如,谈到澎湃OS为何投入巨大精力兼容iOS生态时,他表示目的是提升苹果用户使用小米全家桶的体验。尽管声称不蹭苹果热度,但实际上处处都有苹果的影子。不过,苹果热度是否被蹭已经不再重要。
这种话题设置在国内智能硬件厂商中,恐怕只有小米能操作得如此熟练。但还有一个质疑没有得到完美答复:改名究竟是技术实力的自信,还是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小米若要完成高端化战略,打破各方质疑,最有力的回应还是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创新。
卢伟冰在回应小米17 Pro Max与iPhone 17 Pro Max外观设计语言趋同引发的争议时强调,小米17系列的最大差异化在于创新功能。新机配备行业独一无二的“妙享背屏”,斥资“10亿”打造。这块背屏旨在给行业带来新的东西。很多人注意到,2017年魅族年度旗舰Pro7也配备了类似的后壳副屏,黄章称之为“画屏”。
如果黄章还在台前,他与雷军的一段往事可能会再次被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