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许多小朋友升入了幼儿园大班,家长们面临着“幼小衔接”的问题。一些家长担心孩子零起点入学会跟不上进度,甚至被分层;也有专家认为提前学习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在一次直播中分享了他的观点。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是否需要报幼小衔接班。殷飞表示,这种焦虑往往源于“别人学了,我没学”的心理。实际上,学习与拥有快乐童年并不矛盾。幼儿园的学习是游戏化学习,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则被称为规范化学习。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在幼儿园的三年里每天都在进行,比如通过“排排坐、吃果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学会了接受指令、倾听反馈以及小组合作等技能。因此,只要孩子上了正规幼儿园,就不需要额外进行衔接训练。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提前学习拼音和算数会在一年级时更加轻松,从而增强自信。但殷飞指出,这种做法背后存在隐患。他接触过一些孩子,他们的每一个寒暑假都被“提前学”填满,导致后劲不足,学习变得痛苦。学习应该有节奏,所有节假日都被学习占据,孩子的兴趣和动力会被耗尽。
殷飞建议,与其纠结于提前储备知识,不如好好规划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研究显示,小学里会出现“三年级拐点”现象,尤其在那些提前学习的孩子身上更为明显。这些孩子在初期表现良好,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思维难度的提升,问题逐渐显现。家长应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读、写、算培养孩子的专注听讲、与人合作和表达的习惯。三四年级要着重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学会预习并解决问题。五六年级则要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向老师请教、使用错题本等。
殷飞还提到,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这与他们从小形成的“保姆式”学习模式有关,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正确的“幼小衔接”方式包括身体准备、习惯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身体准备方面,家长应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系鞋带,这不仅锻炼了生活技能,还能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并陪伴他们一起迎接挑战,培养任务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律并尊重他人,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