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名校执念该放下了 教育应回归尊重个体!教育应当是尊重个体权利、着眼长远人生的引导与启发,而不是一场“炫耀名校”的竞赛。近日,瑞昌市第一中学的一位老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解散微信群的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
网传图片显示,这位老师在群内表示三名学生不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填报了热门专业,并将所有感情都化整为零。老师还声称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认为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和职业教育的失败。
据报道,7月7日晚,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情况说明称,漆某芳老师在得知三名学生未填报清北志愿后,在微信群内发表了不当言论。学校和漆某芳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三名学生已按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
这件事乍一看很怪异:即便不报清北,这几位考生的成绩也很出色,为何老师会如此反应?仔细思考也不难理解,清北录取人数可能被视作一种“成绩”,对老师和学校来说格外重要。老师的言论中透露出对学生不报清北的不满,将其视为辜负了学校的付出,甚至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这种情感表达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职业规划。
虽然一些学生对志愿填报缺乏基本了解,老师有必要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应基于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在这位老师的发言里,学生仿佛只是一个证明“成绩”的数据,只要能提供“考上清北”的叙事即可,至于专业前途和兴趣爱好似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该事件引发人们反感的原因在于,老师的言辞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打着感情牌的权利剥夺。“清北”落空后便言辞失当,甚至负气解散群聊,实在失了老师应有的气度。更值得深思的是,清北为何如此重要,老师又如何被裹挟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