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温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今年5月,他在当地一家4S店购买了一辆昊铂HT汽车,总价为21.59万元。买车时他特意询问过是否为展车,店员表示不是。然而,一个月后,温先生在给车辆充电时发现,根据昊铂汽车APP显示,这辆车之前已经充电359次。这一情况让他怀疑自己买到了展车,并要求退车或赔偿,但与4S店未能达成一致。
温先生解释说,作为第一次接触新能源车的用户,他对昊铂汽车APP不太熟悉。购车后的半个月内他自己只充了几次电,因此推断新车一开始就有359次慢充记录。他立即联系了4S店,对方给出的解释是,这辆车曾在5月1号到10号期间放在展厅,可能是由于电压不稳导致频繁充电和断开。随后,4S店提出支付一部分“人文关怀金”,但具体金额未确定。此外,4S店还提供了一个方案,要求如果温先生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需按购车价三倍赔偿88万元。温先生认为这个方案对他不公平。
温先生提到,他是按照新车价格购买的这辆车,并选择了贷款支付方式。虽然他支付的价格可能比其他人高一些,因为他没有享受到五一节的优惠,但他认为这是市场价格调整的一部分,可以接受。温先生也向南京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希望退车或者获得约4.3万元的现金补偿。
针对新车显示已充电300多次的情况,4S店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便携式充电枪的自动启停导致的。车辆曾放置在展厅内,一直使用店内的便携式充电枪补能,过程中由于充电枪或电路问题,充电时断时续被APP记录下来。他们从后台调取了数据并展示给客户看,称以前没有类似问题,属于个别现象,不存在隐瞒。广州昊铂汽车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此事,需要进一步了解。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4S店明知是展车却故意隐瞒,导致温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这种行为可能构成欺诈,温先生可提出退一赔三的要求。但如果4S店能够证明自己并非故意隐瞒,比如有证据表明是工作失误导致信息未传达给温先生,那么可能不构成欺诈。建议温先生先与4S店沟通,要求商家给出合理解决方案,如退车、换车或给予相应补偿等。协商不成,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