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福建龙岩高铁站发生了一起票务纠纷,揭示了公共服务“硬规定”与特定群体“不容易”之间的深层矛盾。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出站时被要求补缴三张高铁票,这不仅是经济负担,更反映了对多子女家庭支持的缺失。
这位母亲的四个孩子中,两名已满6周岁,另两名在6周岁以下。根据中国铁路12306的规定,“一名成年人只能免费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因此,工作人员要求她为两名超龄孩子(6-14周岁需购买儿童优惠票)和一名超出免费名额的6周岁以下孩子补票。尽管她同意为两名超龄儿童补票,却拒绝为那名本应免费却因“超额”而需购票的孩子补票。她质疑规定过于冰冷,强调单亲妈妈带多娃出行的艰辛,甚至要求列车员公开道歉。12306官方客服确认了现有规定的严格性,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当前公共服务规则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弹性不足的缩影。
铁路儿童票政策从早年以身高为主导转向如今以年龄为主要标准,并辅以实名制核验,无疑是一种进步。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确,儿童票计价方式由按身高调整为按年龄,旨在适应儿童普遍身高增长的现实,提升购票公平性。数据显示,新规实施一年多来,全国6岁以下免费乘车儿童已达4900万,儿童优惠票卖出2.6亿张,乘坐高铁出行的人数也显著增加。然而,这一改革在“一名成人免费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的限制上并未为多子女家庭提供额外弹性。这与国家鼓励生育、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宏观导向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当一个成年人独自承担多个幼龄子女的出行责任时,现行规定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操作难度,使得“生得起”与“养得好”、“出行便”的愿景在现实面前遭遇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