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45例,其中90%以上集中在顺德区(3317例)。疫情从7月15日首次通报的478例,短短十天激增六倍以上,呈现加速扩散态势。7月22日单日新增463例,这种由白纹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引发广泛关注。疫情已从佛山扩散至澳门,并出现跨区传播。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均报告确诊病例。
本次疫情始于2025年5月,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社区发现“境外输入病例”。一名从斯里兰卡返乡的务工人员成为疫情源头,通过本地蚊媒迅速扩散。病毒传播呈现典型的“感染者→蚊→健康人”链条。白纹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终生携带病毒,甚至能通过产卵传给下一代蚊子,形成持续传播循环。澳门已报告2例输入性病例,患者均有佛山旅居史,显示随着珠三角人员高频流动,疫情存在跨区域扩散风险。顺德、南海、禅城三区卫健局已于7月19日联合发布“告全体市民书”,紧急动员全民参与防控。7月25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该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9-40℃)持续1-7天、剧烈关节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脚踝等小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病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基孔肯雅热属中医“湿热疫”范畴,核心病机为湿热疫毒外袭,郁遏气机,痹阻经络。佛山患者邓女士的经历揭示了该病的典型症状,尽管及时就医后两天退烧,但她仍需验血转阴才能出院。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剧烈持久,但出血风险较低。30%-40%患者可能转为慢性关节炎,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神经系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