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贪小便宜,其最初需求都是纳凉消暑。满足市民的纳凉需求应该作为市政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公共部门需要想办法为老百姓撑起“遮阳伞”。
近日,江西吉安新干县华莱士快餐店内,多位老人聚集蹭空调聊天不走,店员用喇叭驱赶无效。最终,当地金川镇政府介入协调,才成功劝离了老人,店内经营恢复正常。这样的场景在酷暑季节并不罕见,高温天气使得全国各地的“蹭凉族”频繁出现。商场、家居店、银行、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成为人们避暑的选择。宜家商场更是成了“蹭凉族”的热门地点,有人拖家带口在体验区床铺上睡午觉,甚至有人将商场当成自家卧室。
“蹭凉族”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气温持续升高,尤其是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和“湿岛效应”,气温更高。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近20年来是我国最暖时期。极端高温不仅使人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中暑症状,如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因此,纳凉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人们对“蹭凉族”持不同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共享资源、避免浪费的表现。公共场所的空调不会因为没有人群而关闭,既然人多人少都是一样的电费,那么老百姓“蹭凉”既不违反规定,也不浪费资源。然而,也有人认为不文明的纳凉行为本质上是贪小便宜。例如,有人在地铁站带上凉席随便躺卧,堵塞通道;有人在商场里脱鞋盖被子呼呼大睡,影响商家经营和消费者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