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刚落下,济南西郊的杨树林里突然亮起几十道手电光。五十多岁的王建国猫着腰,手指在树干上轻轻一掠,那只正往树顶爬的金褐色小东西就被捏在了指尖。“嘿!又一个!”他咧着嘴把战利品扔进塑料桶,桶里立刻响起窸窸窣窣的碰撞声。三米开外,他八岁的小孙子踮着脚扒开树根处的落叶,突然尖叫起来:“爷!这儿有五个洞!”
这可不是普通的夏夜纳凉活动。每年六到八月,山东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会举着手电筒在树林里展开地毯式搜索。他们要抓的是知了猴,在济南叫“节流龟”,菏泽人喊它“爬叉”,青岛人则喜欢叫“马猴儿”。这东西如今是实打实的金疙瘩——夜市摊上能卖到一块五一只,电商平台某店铺销量已突破三百万件。
临沂的烧烤摊主赵大勇最清楚知了猴的行情。每天凌晨四点,他都要去农批市场抢最新鲜的货。“昨儿个来晚十分钟,两百斤的货就被淄博来的饭店老板包圆了。”他边往铁签上串知了猴边念叨,“现在养殖的都供不应求,更别说野生的了。”油锅里翻滚的金黄色小东西散发出奇特的焦香,隔壁桌的食客忍不住伸长脖子:“老板,先给我来二十串!”
在青岛即墨,王培兵正带着工人打着手电在柳树林里“扫荡”。六十亩的养殖基地里,手电光像萤火虫似的在树丛间游动。“这片地去年投了八千根卵枝,现在每晚上能收上万只。”他蹲下身扒开湿润的泥土,密密麻麻的蝉洞像微型火山口般排列着,“一亩地刨去成本能赚六千多,比种玉米强三倍。”几个村民蹲在田埂上抽烟,盘算着明年要不要把自家麦田改成“知了猴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