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志愿季刚过,一则消息在家长群中引起热议:全国几十所大学上调学费,涨幅从500元到20000元不等,部分中外合办院校的学费甚至突破了20万大关。这波学费上涨潮背后有哪些原因?
中外合办大学的学费调整尤为引人关注。例如,西郊利物浦大学学费从8.8万涨到9.8万,昆山杜克大学从16万飙升至19万,一年涨3万的幅度让普通家庭感到压力。但这些学校的咨询热线依旧繁忙,原因是这类学校的目标人群通常经济实力较强,对学费不太敏感。此外,这些学校近年来升学率和海外名校录取率逐年攀升,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因此有底气提高学费。
民办大学的学费调整则显得更为无奈。今年多所民办本科的学费涨幅集中在500-3000元。民办大学面临招生竞争激烈、师资成本和基建投入增加的问题,且几乎没有财政拨款,学费成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前几年,不少民办学校靠低价策略吸引生源,但随着办学质量要求提高,涨价成为必然选择。
少数公办大学也加入了学费上涨的行列,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经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而近年来不少地方财政吃紧,教育经费拨付减少。一位高校老师透露,某地方公办学院今年的财政拨款比去年少了15%,连实验室设备更新都成了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涨学费成为缓解燃眉之急的手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公办大学开始推出高学费项目,如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学费一年5万起,高的能到10万。这些项目不需要太多财政投入,却能快速创收,成为不少学校的“摇钱树”。背后推手包括留学机构和学校的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通过这些项目完成创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