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凌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抵达北京。子弹库帛书自20世纪初流徙海外,是中国出土最早的帛书,也是目前仅见的战国时期帛书。内容包括《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及其他残片。
在CCTV-1播出的五集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中,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介绍了子弹库帛书的源头性价值,梳理了帛书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情况。李零教授从1980年开始研究子弹库帛书,多次赴美参加帛书残片揭剥工作。2017年,他的研究成果结晶《子弹库帛书》问世。
李零教授等中美两国学者与文博机构对子弹库帛书的保护和修复研究,是一场历时六十余年的国际大讨论。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学者参与。李零教授表示:“楚帛书作为一批老材料,更能体现学者的创业维艰和百折不回。无论发明,还是失误,都可作参考。前者予人启发,后者留下警示,各有各的用处。”
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中国的书最初是写在竹木简牍上,而不是龟甲、兽骨和铜器上。缣帛是简牍到纸书的过渡环节。早期中国没有简帛就没有书,没有书也就没有学术和思想。20世纪初,“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是王国维所说的“五大发现”之一。1942年,子弹库帛书出土,则是第一次发现比较完整的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