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新规强调“两个自愿”原则:学校开展校服选用工作要自愿,学生和家长购买校服也要自愿。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和购买校服。
过去,校服采购乱象频发。一些学校以“统一管理”为名,强制要求学生购买多套校服,甚至将校服购买与入学、评优挂钩。有的学校还将书包等商品与校服捆绑销售,指定特定品牌店铺,从中牟利,排斥市场竞争。更有甚者,通过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维护特定供应商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校的校服脱离了“实用、经济”的原则,大搞“高端化”“奢侈化”。频繁更换、过度采购导致资源浪费,一些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家庭被迫承担额外开支。部分学校的校服款式陈旧、面料劣质,还发生过“毒校服”案件。
本该彰显学生风貌、学校风采的校服,却成为不法之徒敛财的工具。行政干预过多、市场竞争不充分、监管机制薄弱、利益驱动明显,让校服一度失去了“育人载体”的本质,变得符号化、空心化、形式化。
广东此次新规是一次创新尝试。新规明确要求学校应与广大家长充分沟通,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家长同意方可选用或更换校服,保障了学生和家长在校服选购上的话语权和选择权。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也有相应措施。
新规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校服的传统一直是“整齐划一”思维的体现。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需求与人格发展诉求日益凸显。新规将穿不穿校服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和家长,本质上是对教育多样性的承认——尊重每个个体,致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