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的今天,汶川大地震以8.0级的震颤撕裂巴蜀山河,无数生命在瞬间消逝。监控画面中剧烈摇晃的办公楼、废墟中的母亲与婴儿、15名空降兵从五千米高空纵身一跃的身影,这些画面成为中国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些画面凝成中国人心中永恒的“5121428”之痛。
灾难面前,英雄与平凡者共同闪耀。孩子们被救起时,第一声呼唤往往是“解放军叔叔”。人民军队在余震中徒手刨挖,用血肉之躯搭建生命通道;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昼夜不息,用体温捂热冻僵的输液管;那位跪姿护住婴儿的母亲,在最后一条短信中写下“我爱你”,将母爱刻入民族记忆。幸存者代国宏失去双腿后,通过游泳金牌重写人生,成为坚韧不屈的象征。
十七年后,汶川的伤口已开出繁花。坍塌的学校旧址旁,新校园书声琅琅;曾被掩埋的羌寨碉楼如今炊烟袅袅,索郎舞步欢快如初。当年被战士从瓦砾中抱出的孩子们,如今穿上军装重返灾区,成为国防教育志愿者;地震中失去亲人的青年选择攻读建筑学,誓言要用抗震技术守护生命。这种生生不息的接力,正如汶川重建的标语:“山河可愈,人心愈强。”
纪念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审。汶川教会我们,在团结中读懂大爱,在诗歌里凝聚前行之力。今日的默哀与鲜花,是哀思也是誓言。正如那首《满江红·汶川大地震感怀》所书:“待他朝,重整旧亭台,新楼阙。”
巴蜀大地从疮痍中站起,用重建的奇迹证明:中国人的脊梁是震不垮的钢筋铁骨;民族的精神是黑暗中最炽烈的光。让我们以一分钟的静默致敬重生,并以一生的奋进书写答案:没有一种苦难能击溃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