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吸入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和普及。
近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表示,哮喘的整体诊断率不足30%,漏诊常发生在轻中度或不典型患者中。哮喘最大的危害是急性发作,导致严重的窒息感,甚至危及生命。主流的治疗方案是支气管扩张剂配合吸入激素,引导患者全病程规范化管理。对于重度哮喘患者,如果之前的中高剂量吸入激素规律治疗三个月及以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靶治疗可能带来较好的效果。
目前,哮喘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4.2%,约有4570万名哮喘患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当前哮喘的控制率却不尽理想,大约50%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尤其是重度哮喘,更是反复发作。哮喘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且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隐匿性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咳嗽、胸闷,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延误诊断。
哮喘频繁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会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尤其针对儿童患者,除了反复发作带来的病痛压力外,哮喘还可能干扰学习、运动和睡眠,严重时甚至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哮喘的最大危害是急性发作,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本来症状还不严重,但可能突然导致非常严重的窒息感,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长期不管理、不治疗的轻中度哮喘还可能演变为重度哮喘,增加致残和死亡的风险,进而导致气道重塑,产生长期的气流受限,甚至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阻肺目前是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