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关税压力与国内消费疲软,扩大内需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正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激活14亿人的消费潜力。
推进土地改革,允许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用地入市交易,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直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此外,将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利润按比例转化为全民消费基金,通过补贴、消费券等形式定向发放给中低收入群体,如失业青年和退休人员,以刺激基础消费。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针对制造业和服务行业推出“薪资倍增计划”,使技术工人和月嫂等刚需岗位的收入跑赢通胀,提升消费底气。同时,2.97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旅居需求是巨大的市场机会。降低养老服务门槛,鼓励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并推出适老化手机和健康管理等专属产品,使老年人敢于消费。
聚焦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例如在县城推进5G基站和充电桩建设,既完善基础设施,又带动家电和新能源车等相关消费。利用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模式,将高性价比商品送到乡镇农村,同时引导城市消费回流,比如建设县域商业中心,激活6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为青年群体和灵活就业者提供“过渡性保障”,减少百姓在看病和失业方面的支出,结余资金可用于消费。推进教育、住房、医疗等领域的改革,例如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规范课外培训收费、扩大药品集采范围,减轻家庭刚性支出压力,释放更多可支配收入。
优化消费环境,严打假冒伪劣产品,完善网购维权机制,建立商品溯源制度,确保食品和化妆品等消费更安全,提升消费者信心。消费券和补贴应精准发放给低收入群体,防止资金流向投机领域,优先用于日常消费。基建投资应集中在人口流入城市的地铁和管网等有效项目上,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债务风险,确保每笔资金都能拉动真实消费需求。
直接准确发钱给中低收入人群或通过补贴形式刺激消费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