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一对兄弟因借条起了争执。弟弟称自己之前因为需要周转,前后8次找哥哥借钱,每次都写了借条,一共是8张。但对账时,哥哥却拿出10张借条,其中两张被笔迹鉴定证实非弟弟所写。弟弟怀疑这两张借条是伪造的,哥哥则表示账早已结清,弟弟是在拿假借条说事。双方因此反目,核心争议集中在“多余借条是否伪造”和“已结清的债务该如何认定”。
弟弟为了证明自己,申请了笔迹鉴定,结果显示那两张“多余”的借条上的签名和字迹根本不是他的。这使他更加确信这两张借条是伪造的,哥哥想多要一笔钱。而哥哥则坚称债务已经结清,弟弟现在拿所谓的“假借条”出来说事,动机不明。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意见不一。支持弟弟的人认为,笔迹鉴定结果已经证明了哥哥的责任,哥哥可能想浑水摸鱼,多要一笔钱。还有人担心亲属间借钱容易产生纠纷,甚至破坏感情。持怀疑态度的人则认为,哥哥声称账早清完了,可能是真的,弟弟可能故意拿这个说事儿想赖之前的账。也有人提出,亲兄弟之间借钱可能会有没写借条的情况,或者之前的借条没撕干净,产生了误会。
从法律角度来看,伪造的借条自始无效。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之一是“意思表示真实”。这两张借条是伪造的,不是弟弟的真实借款意思,也不能作为哥哥索要欠款的依据。如果哥哥明知借条是伪造的还拿出来主张权利,属于虚假诉讼,情节严重的话还可能涉嫌诈骗或伪造文书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