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不该是西贝们的“免死金牌” 透明化挑战信任。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围绕预制菜话题争论不休,频频登上热榜。这场纷争已从概念定义之争升级为企业与消费者的认知之争。企业将“合规”等同于“合理”,将“国家标准”视为“免死金牌”,实际上消解了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信任。餐饮业从来不是靠合规做大做强,而是靠消费者的味记忆。
罗永浩的批评像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社交媒体上激起涟漪,被媒体放大后引发更广泛的公众质疑,包括对西贝定价、预制菜乃至整个餐饮业潜规则的讨论,最终可能惊动监管部门。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不断升级放大,形成了向外扩散的“反应螺旋”。
事件爆发前,餐厅后厨、菜品成本结构和是否使用预制菜等信息对消费者来说是“不透明”的黑箱。罗永浩的指责实质上是要求这个黑箱变得透明。这迫使西贝不得不做出回应:公开成本、开放后厨或详细解释工艺,以自证清白。企业从此失去了“不透明”带来的操作空间。
追求透明可以建立信任,但也可能暴露商业机密或行业潜规则,引发新的争议。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的透明足以挽回信任”与“过度透明可能带来的商业风险”之间需要做出艰难权衡。
东野圭吾的小说《透明的螺旋》提供了一个理解企业危机的模型。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点都可能被点燃,并迅速演变成一场要求透明化的连锁风暴。聪明的企业不应等到危机来临时才被迫透明,而应在日常运营中主动建立透明度,如明厨亮灶、坦诚沟通,积累信任资本,从而在危机时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而言,最大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消费者要求的并非绝对的低价,而是公平、知情和尊重。虽然《透明的螺旋》不是一本商业书,但其核心思想深刻映射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舆论和信任挑战,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