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之间的“预制菜罗生门”事件,给全国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消费课。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批评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很贵,并悬赏10万征集线索。西贝老板贾国龙立即回应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并威胁要告老罗诽谤,随后推出了“罗永浩菜单”并开放后厨。这波操作让餐饮界的争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件事背后涉及三个关键问题:消费者花的钱是否值得?商家的话是否可信?以后下馆子该怎么选?
关于价值匹配,老罗那句“还那么贵”引发共鸣,因为消费者觉得不值。现在去西贝吃碗面动辄三四十元,一个肉菜七八十元,如果是现炒现做的还可以接受,但若是加热的预制菜,成本低廉,消费者自然感到不满。就像网友说的:“花着会所的钱,体验的是快捷酒店的服务”,这种感觉让人难以接受。
行业透明度也是个老问题。为什么老罗一开口就引爆全网?因为餐饮行业的水太深了。顾客去饭店吃饭时,后厨如同黑箱:菜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肉是早上切的还是去年冻的?全凭商家一张嘴。虽然国家出台了预制菜新规,但专业术语与老百姓的认知存在差距。商家认为中央厨房配送不算预制菜,而消费者则认为不是现场做的都是预制菜。这种信息不对等导致了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