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影响现实生活。今年夏天,国内多地出现暴雨、洪涝和高温等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到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未来几天,中东部将呈现“雨—热—雨”的天气格局,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而广东、广西等地则将迎来暴雨天气。
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北方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共有5轮暴雨过程轮番影响。截至7月31日,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为同期第二多。随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不断显现,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趋势并有效应对挑战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提出,2020年是中国的“气候危机元年”,当下气候危机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他表示,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在短期内出现旱涝急转。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将受到极端高温和极端暴雨的影响,如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缓慢,种植户灌溉成本增加。
从观测数据来看,高温、洪涝、风暴等极端天气确实在增多。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增长惊人。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表明,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