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并非普通的叮咬后仅引起短暂痒痛的小昆虫。它的真正威胁在于作为多种病毒的天然载体,一旦感染者进入传播链,病毒可能在社区中迅速扩散。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城市湿地扩张和人群流动加剧,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黄热病等多种烈性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其传播范围已从热带、亚热带地区扩展到温带区域。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数据显示,广东、云南、海南等地的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2020年增加了39%,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也在春季监测中首次发现持续繁殖的种群。
很多人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仍停留在“热带病”印象中,但现实远比想象更严峻。基孔肯雅热的症状类似严重感冒,但随后出现的关节剧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登革热则以血小板急剧下降、毛细血管渗漏和出血倾向为特征,重症病例可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明确的死亡风险。
白纹伊蚊之所以特别危险,主要因其昼行性习性,白天活动时人们防范心理薄弱,更容易被叮咬。其次,它叮咬迅速且飞行低,常从膝盖以下靠近,许多人误以为只是晒伤或皮肤敏感。此外,其繁殖能力强,一个小瓶盖积水或废弃饮料罐都能成为孳生源,增加了城市防控难度。
即便未出国或前往热带地区,也不能掉以轻心。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发现的登革热散发病例中,超过60%为本地感染,可能是由携带病毒的外来人员和本地白纹伊蚊共同形成的传播链所致。这意味着,只要住在有白纹伊蚊的地区,就有被动进入传播链的可能性,防蚊已成为常态健康管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