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海啸黄色警报,预计海啸波将与台风“竹节草”引发的风暴增水叠加冲击浙江、上海沿海。双重灾害威胁下,二级应急响应迅速启动。这不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挑战,也是对城市韧性的一次深度检验。
清晨7时24分,堪察加东岸发生地震,震中位于远海海域(52.53°N, 160.16°E),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北京时间10时30分,震源附近海啸浮标已监测到90厘米海啸波,日本和俄罗斯沿岸也观测到30到50厘米。预计海啸波将于13:30抵达台湾沿岸,并于17-20时先后到达浙江、上海沿海海域,对台湾东部、浙江北部、上海预测的最大波幅分别为60厘米、40厘米和30厘米。
与此同时,台风“竹节草”正盘踞浙江,预计将带来高达100厘米的风暴增水。这两种自然力量共同对沿海地区发起冲击。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二级应急响应,俄罗斯、日本、美国夏威夷等地也纷纷发布海啸预警,全球联动应对这场危机。
面对这种复合型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策略。我国的预警机制展现了令人称赞的速度,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预警信息真正传递到每一部手机、每一个社区广播,甚至每一位身处危险区域的市民。推广基于LBS的精准预警推送,结合大数据分析绘制实时积水风险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动漫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告知避险路线和注意事项,确保信息无死角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