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内蒙古中国黄金集团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东北大学6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参观时,因格栅板突然脱落坠入浮选槽,不幸全部遇难,另有1名老师受伤。这场悲剧不仅夺去了六个年轻的生命,也引发了公众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质疑。
企业高管事后解释称“38分钟应急队到场”,但这一解释并未平息公众的愤怒,反而暴露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格栅板设计缺陷、安全检查缺失、应急响应流程冗长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时,5块格栅板坠落,这些本应承重500公斤/平方米的板子,在7名师生同时站立时不堪重负。现场发现,格栅板两端仅有约一个手指宽的幅度搭在横梁上,固定方式仅为点焊,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隐患。浮选槽内充满腐蚀性、毒性药剂的黏稠矿浆,且含有高速旋转的叶轮,一旦坠入,生还几无可能。然而,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大规模参观前,并未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安全检查,讲解员也承认参观通道上未进行安全秩序维护。
内蒙古矿业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赵春波将应急响应的迟缓归咎于“关停设备”、“通知工友”以及“逐级上报”的流程。这种解释将救援异化为一套僵化的行政程序,暴露了企业对生命价值的轻视以及应急预案的形同虚设。此前,中金黄金旗下多家公司曾因安全问题被罚,甚至在事故发生前13天,公司刚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并投入巨资,却仍难阻悲剧发生,进一步印证了其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这场悲剧敲响了国企安全生产的警钟。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其安全文化应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心中,而非仅仅停留在文件和会议层面。当流程的僵化凌驾于生命安危之上,当安全投入无法转化为实质性的风险消除,所谓的“解释”便只剩下冰冷与心寒。此次事故不仅需要严厉的责任追究,更应成为唤醒国企安全生产意识、重塑其责任担当的深刻教训。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我们必须追问,这样的悲剧何时才能不再上演。
生命不能等待,安全不容懈怠。每一次事故都是血的教训,每一次“解释”都应是深刻反思的起点。愿逝者安息,愿警钟长鸣,愿所有企业都能真正将安全二字铭刻于心,践之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