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问中国,并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此次会晤是改善中欧关系的重要契机。文章提到,在当前中欧关系面临多重挑战的情况下,中方正积极释放合作信号,推动对话机制重启,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可行性成果”。文章呼吁欧盟克服自身偏狭观念,作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决断。
文章指出,此次会晤正值欧盟与中国建交50周年,议题涵盖贸易摩擦、稀土供应、乌克兰局势与巴以冲突等重要领域及热点事件。这场高层会晤旨在修复紧张关系,并达成实际成果。
亚洲问题专家、美国学者艾那·唐根表示,尽管中欧存在分歧,但中国与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7858.2亿美元。他认为,此次会晤仍有望取得一些实际成果,因为中国寻求务实结果,聚焦气候治理、稀土出口、电动汽车等互利合作领域。他表示,“重启对话的信号已经出现。”
艾那·唐根批评部分欧盟精英阶层执着于意识形态对立,而非经济互利。他指出,欧盟在言辞上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但在技术打压和制裁举措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这种做法削弱了欧盟的战略自主。
艾那·唐根警告,虽然中欧有可能通过会晤达成共识,推动双边贸易重回正常轨道,但合作成立的前提是欧盟必须接受互惠共赢的原则。如果难以克服分歧携手发展,欧洲可能面临加速衰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