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新闻里不断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在上海某老式居民楼里,陈先生拎着水果去看望父母时发现,明明客厅空调能制冷,两位老人却宁愿摇着蒲扇擦汗也不愿开空调。这种场景让很多年轻人感同身受——明明家里装着现代降温设备,老一辈却总在“省电”和“健康”之间纠结。
这背后藏着几代人不同的生活记忆,也考验着年轻人的沟通智慧。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对“电老虎”的印象特别深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备着分时电表,超过限定电量要付高额倍率费。那时候晚上十点准时熄灯,夏天连电扇都舍不得长时间开,更别说耗电量大的空调了。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这种节俭习惯却像刻在骨子里。就像有位住在杭州的张阿姨说的:“年轻时热得睡凉席都没开过空调,现在装了新空调反而不会用了。”
医学专家反复提醒,高温天不开空调对老年人危害极大。去年夏天南京有个真实案例,72岁的王奶奶为了省电费,热射病发作时体温飙到39.4℃,抢救时血压都快测不到了。医生说,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下降,体温每升高1℃,心脏负荷就要增加10%。现在很多医院开设了“高温门诊”,专门接诊这类患者。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60岁以上患者占中暑就诊人数的63%,其中近四成是因为不舍得开空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心疼和担忧。
年轻人也在想办法破解这个难题。有人给父母手机装上智能插座,下班前远程开启空调;有人把遥控器藏进饼干盒,趁老人午睡时悄悄打开;更有人把《热射病救治指南》打印成册,用红笔标出“抢救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上升10%”的字样。这些方法看着简单,其实藏着晚辈的良苦用心。就像广州的李小姐说的:“我妈以前总说‘热不死人’,现在她手机屏保是我发的高温预警截图,洗澡时都戴着防中暑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