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只招本科生,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事。2025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名单里,有三个专业明确标注“只招本科生”,分别是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网友对此热议:“嚯!本升专。”其实这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2022年,该学院就试水招收了30名本科毕业生,到2025年,招生名额增加到了135人,而且不仅有本科毕业生,还有研究生报名。
数字攀升的曲线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折射出职业教育领域的变化。过去,专科被视作学历链条的末端;如今,它成了部分本科生主动选择的“第二站”。铁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高,超越了传统专科培养的边界,一般专科生源无法满足高铁相关专业的素养要求。当技术迭代速度快于课堂,“精准对接行业”的职教优势赢得了考生的认可。
对学生而言,“本升专”也是一种自我和解。研究生报名专科,不是盲目跟风;本科生放弃“学历光环”走进职校课堂,也不是“自降身价”。他们中有些人对原专业失望,有些在就业市场受挫,最终在职业技能教育中找到了新路,这是个人的理性选择。学历不是终点,这些所谓“回炉”的学生,实际上是在重新校准人生坐标,从关注“我有什么学历”转向关注“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社会对人才的度量衡也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白领优于蓝领”的观念根深蒂固。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与就业的强关联正被打破。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十年高职就业率持续高于普通高校平均值,一些头部职业院校与大型国企的订单式培养,让毕业生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
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已是必然趋势。这样的双向奔赴催生了教育生态的多元共生。青岛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办了15年,山东大学毕业生与高职生同堂学技工;广东一职校近两年吸引了150多名本科生“回炉”考证书。这些例子拼出了一幅新图景:教育不是单向阶梯,而是纵横交错的路网。职业本科教育的崛起也是证明: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录取线飙升至600分,比肩省内“211”高校。
当然,“本升专”不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万能药,也不是宣示职业教育短板已经补齐。师资设备投入不足、专业设置同质化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枷锁,解决起来仍需长期努力。但“本升专”现象至少说明,人不必困在学历茧房内,社会正在奖励那些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