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孩子们迎来了欢乐而充实的暑期时光。然而,暑期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如何确保孩子们在暑假期间的安全?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一些暑期安全贴士。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时段,尤其是无人看管的野外水域,溺水事故极为多发。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介绍,这些水域看似不深,实际上有很多水草和淤泥,孩子没有做好准备就进入水中容易出现抽筋现象,从而导致溺水。
真实的溺水场景往往悄无声息。陈志表示,溺水后的人体保护性反射会导致喉痉挛反应,手臂也会下意识地向下压水,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会沉默地遭遇溺水风险。他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擅自结伴到自己不熟悉的水域或危险水域去游泳,一定要在有救援人员的安全水域内玩耍,并且不要脱离救援人员的视线。
对于年龄更小的婴幼儿,家中的水桶、水缸甚至浴缸都可能造成严重溺水风险。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琳瑛建议,做到“一臂距离”内的有效监护是防止溺水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如果孩子发生溺水,救援的最佳时间在“黄金四分钟”内。王荃强调,在确保脱离溺水区域后,应该第一时间清除口鼻异物,通过急救手段帮助孩子进行通气,同时拨打120求助。
除了溺水,跌落摔伤、运动伤害等也是儿童在暑期可能遭遇的危险。预防同样重要。家长应确保家中窗户、阳台安装合格的防护栏,并不在窗边、阳台堆放可攀爬物品。带孩子外出游玩时选择安全合格的游乐设施,确保孩子不攀爬施工脚手架、房屋等危险区域。如果孩子从高处跌落受伤,家长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及时呼救,确保及时送医。
在暑期,还可能发生一些运动性的损害,如踝关节扭伤。如果是踝部扭伤,可以把受伤的肢体抬高,减轻水肿,在急性扭伤的48小时之内建议冷敷,减少承重和活动,及时去医院检查是否有骨折或韧带损伤。
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家长要教导孩子不在停车场、车辆周围、小区出入口、街道等危险区域玩耍,并强调“不在车前跑、不在车后留、不在车边站”。乘坐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儿童青少年要佩戴合适的安全头盔,避免出现严重事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