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了14封“关税通牒”,其中两份分别发给了日本和韩国。25%的税率如同刀锋落下,打破了这些“铁杆盟友”的幻想。
日韩成为头号目标的原因有三:一是贸易逆差问题,美国对日、韩的贸易逆差分别高达694亿和660亿美元,占总逆差的60%。日本汽车在美国进口量中占比18%,而韩国半导体控制了全球54%的内存市场,关键技术依赖成为制裁筹码。特朗普明确表示,25%的关税远不足以消除逆差,暗示未来可能进一步加码。二是战略考量,特朗普试图复制美越协议模式,逼迫日韩让步,并以此威慑其他新兴经济体。三是产业回流计划,特朗普在信中提到,若企业赴美设厂,审批仅需几周且免征关税,以此推动产业链转移。
面对这一挑战,日本和韩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日本方面,石破茂表面强硬宣称绝不妥协,私下却加速将汽车产能向墨西哥转移,丰田股价单日暴跌4%,在美汽车售价可能上涨3000美元。韩国则紧急设立5400亿救市基金,扶持半导体企业赴印度建厂,降低对美的依赖,并拟对美国天然气加税,联合欧盟向WTO申诉。中小企业也面临巨大压力,韩国纺织商金哲洙表示,25%的关税吞噬了全部利润,200名工人面临裁员,日本零件厂连夜修改合同,要求成本由美方承担。
这场贸易战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影响。耶鲁大学测算,关税战将使美国家庭年损失1300-5400美元,汽车和啤酒价格已上涨超过10%,沃尔玛预警假日季涨价潮。东南亚各国也受到影响,柬埔寨纺织业拟迁往越南以避税,泰国果农砍掉了30%的榴莲树。中国则抓住机遇,日韩加速技术转移,三星西安厂扩产40%,松下大连基地接纳日企工程师,中日韩自贸区升温,三国紧急磋商互免关键零部件关税。
在危机中,各方也在寻找解决方案。丰田与福特共享墨西哥工厂,分摊供应链成本;韩国研发超薄芯片堆叠技术,物流成本直降70%;美国网友发起#WhoPaysTheTax话题,72小时内点击破亿。东京银座的居酒屋里,索尼高管山田递给韩国同行一杯烧酒:“我们的敌人从来不是彼此。”窗外,印着“Made in USA”的货轮正驶向暮色中的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