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几何时,一声“同志”便足以招呼人,听者坦然、舒泰。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称呼变得五花八门,“先生”“小姐”“老板”等词汇满天飞,起初觉得新鲜,时间久了不免腻味,尤其是“小姐”这一称呼,常给人轻薄之感。如今,“小姐”似乎被“美女”取代,后者也逐渐失去了赞美之意,变成了泛称。
称呼随时代而动。比如“同志”,在民风淳朴的年头,人们讲究人人平等,“同志”这种一视同仁的称呼被广泛使用,并带有志同道合的感觉。“师傅”也是一个常用的称呼,尤其在我年轻时当机车钳工学徒工的经历中,对技术精湛者的尊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只要对方形容不轻慢,精神不猥琐,不论老少,皆可尊称一声“师傅”。
另一个耳熟能详的称呼——“老师”,则有些叫滥了。为人师表者本应具备的德与能不具备,却依然习以为常地被称呼为“老师”。我认为“老师”和“先生”作为称谓应该有门槛,否则难免有言语贿赂之嫌。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称兄道弟者,或许是为了突出江湖义气。
虽然称呼各式各样,但人们心中还是有一杆秤。遇事找警察时,人们一般会叫一声“同志”,不会唐突地称什么“帅哥”“美女”。这表明情急之下,人们的基本共识还在:矫情使人尴尬,虚假令人讨厌,唯有实在、得体才受欢迎。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杂文,讨论体制内的称呼问题。有的官员嫌真实职位不够威风,见风使舵者便投其所好,“头儿”“老大”“老板”叫得脆响。旁人冷不丁听到,还以为到了某个公司或商场。这种称呼的危害性初时不明显,久之则会滋生居高临下的心态,忘记“公仆”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取而代之的是刚愎自用甚至胡作非为。称呼中的糖衣炮弹威力不可小觑。
我还记得一件事,那是我原先插队的地方,一位在公社工作近十载的干部将调往别处。乡里有位擅长词章的田舍翁,代表乡亲作诗送别。这位干部曾任公社党委秘书,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人公正廉洁,为大伙儿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乡亲们平日只称他“陈秘书”,朴实直白。陈秘书离任之日乡亲赋句赠别,足见寻常称呼中包含深厚的情感,称呼越是直白,感情越是亲近。
称呼既关乎交往中的礼仪,也关涉社会风气的诚实或轻浮。近年来有不少声音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也是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值得追求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