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热线本应是老百姓向执法部门提意见的渠道,但有时却成了个人隐私泄露的缺口。实名举报反而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7月3日,江苏南京的宋先生因举报占道经营而遭受报复。他向12345举报家门口被废品收购站堵得严严实实,不分昼夜地收废品,叉车还在机动车道上乱窜,夏天那酸臭味让人难以忍受。多次举报无果后,他在回访时表达了不满。结果第二天,被举报人找上门来,不仅言语侮辱还打了他两顿。
面对媒体采访,南京孝陵卫街道城市治理主任表示没有泄露信息,只是不慎透露,并督促被举报人整改。城管中队负责人则称宋先生和被举报人早有矛盾。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宋先生满意,也无法平息网友的愤怒。城管承认工作疏忽,开了执法文书并派人督促整改,但对于宋先生被打一事,只提到工作欠缺,未提及道歉和追责。
实际上,许多城市的12345热线都是外包的,接线员记录投诉后再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初衷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复杂的人情世故可能导致问题变质。许多人通过12345热线反映问题,但解决情况各异,有的顺利解决,有的却像宋先生一样被折腾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