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与中澳关系的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学者鲍韶山表示,他对中澳关系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但抱有期待。这一看法引发不少与会者的共鸣。对于许多关心中澳关系的人士来说,当前国际环境和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状态使得对中澳关系作出非常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判断显得不理智,但大家依然对中澳关系前景怀有良好期待。
实现这一期待需要很多条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澳大利亚需要重塑对华认知的底层逻辑。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反映了其对华认知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执政的澳工党政府曾考虑过承认新中国,但由于工党在两个月后的大选中落败,两国最终未能建交。这表明澳大利亚并非一开始就以完全敌对的立场看待中国。随后,冷战爆发,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事件,澳大利亚逐渐将中国视为敌人和威胁,两国关系陷入隔绝和对抗的状态。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亚洲局势逐渐缓和,澳大利亚国内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变化,认为与中国持续对抗不利于国家利益。1971年7月,澳大利亚工党领袖惠特拉姆访华,打破了坚冰。1972年底,惠特拉姆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中澳实现建交。随着接触增加,澳大利亚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两国关系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中澳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澳大利亚的矿产、能源和农牧产品打开了销路。正是由于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澳大利亚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衰退的发达经济体。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澳大利亚对中国仍存在疑虑甚至是防范心理。2015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用“贪婪”和“恐惧”概括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驱动因素,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