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了一项实习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其中包括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企业。报名条件是“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该实习计划有40个名额,报名已于上周结束。私人银行赠送附加服务以维系大客户关系并不新鲜,但此次事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可能是因为触痛了大众关于“公平”的敏感神经。有网友评论道,“这是明码标价的银行存款换实习机会?”“富人赢者通吃,这种金融特权挤占普通家庭孩子的机会!”这些质疑的声音也能理解。
毕竟,即使只是实习生,对于这些知名企业尤其是许多500强企业来说,其实习机会也属稀有资源。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优质的实习经历已成为名校录取、名企就业的“敲门砖”,对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是“香饽饽”。这应该也是一些私人银行将其作为吸引大客户的重要原因。
兴业银行私行“存款换实习”事件,精准戳中了公众焦虑的痛点。富裕人群本已是“人生赢家”,若再通过金融渠道为子女获取竞争优势,普通家庭孩子的上升空间则又被挤占了。这种对“赢者通吃”生态的担忧也是人之常情,基于朴素的正义感。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富裕客户、企业之间各取所需,这种“资源置换”的操作也符合其商业逻辑。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业务是指为富裕人群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多家银行相继涉足此类业务。除了理财,私人银行还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机场贵宾厅、高端医疗、艺术鉴赏、子女教育等。其中,子女教育是多家私人银行提供的重点增值服务,包括为客户子女提供留学咨询、申请指导、国际学校推荐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