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于12月2日发布第17号公告,决定自2025年1月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意味着M1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作为经济基本面先行指标的M1开始大幅扩容。
M1扩容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钱的形式并不重要,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者而言,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影响既有的货币供应量分析逻辑,还将修正M1的信号功能,影响央行的货币投放,并传递到物价波动,影响居民的生活和投资决策。
对宏观货币政策决策者来说,了解全社会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量及货币流动性强弱至关重要。不同层次的货币流动性不同,周转速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科学分层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通过监控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活动中的流动性状况,预测通胀压力,评估经济增长和投资趋势,从而做出科学的货币投放与回笼决策,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从历史沿革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1994年首次设定了从M0到M3四个基本货币层次,并公布M0、M1和M2的供应量。此后,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多次调整货币供应量口径,其中M2的统计口径逐步拓展,但M1统计口径一直较为稳定。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各种货币形式的流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M1统计口径需要适应性调整。实际上,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其流动性与单位活期存款相同,理应计入M1;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应纳入M1。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