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琼瑶在淡水家中去世的消息被确认后,很多媒体在报道时用了「轻生」二字——事实上,这是对琼瑶这一选择的最大误读。
「雪花翩然落地」。关于死亡,这是琼瑶最喜欢的说法。
2024年12月4日,86岁的她向全世界呈现了自己的告别方式——她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告别,通知了孩子,并准备好了遗书和告别视频,由秘书淑玲代发,淑玲是陪伴了她20多年的助手,称得上是半个女儿,她很放心。
因为见过太多人失去对生命的控制权,死亡成为琼瑶主动的选择。她掌控了自己死亡的时间,死亡的地点,死亡的方式,甚至死亡讯息发布的方式,为这件人生最后的大事作了主。
她曾不止一次谈论过自己的人生观——生时愿如火花,热烈地燃烧,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从天空飘然落地,化为尘土。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一生,她非常热烈地活过、写作过、表达过。她写了66本书,改编成电影55部,电视剧34部,谈了几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结了两次婚,付出爱,也得到爱——我们熟知她的作品,但她的人生,远比作品更为复杂、丰富。
今天,《人物》特意梳理了这位作家的生平,选取了30个故事片段,纪念她火花般的一生。
文|枕木 莱克西
编辑|金石
图|网络
1938年4月20日,琼瑶在成都出生。由于父母相识于「两吉女中」,便给她取名为陈喆,小名为凤凰,双胞胎弟弟则名为麒麟。两年后,她的小弟巧三诞生。
4岁前,琼瑶和弟弟们都跟随父母和奶妈生活在成都。1942年,抗日战争中,琼瑶一家五口在祖父连日的催促和高昂物价的迫使下,离开成都,前往湖南和祖父团聚,在深宅兰芝堂生活,度过了一段备受祖辈宠溺、自由松散的童年生活。
但很快,日军攻入衡阳城,琼瑶一家六口不得不隐藏在泉水干枯的山沟里,也是在这里,琼瑶看到了逃命的农民被射杀,倒在自己的面前,这是琼瑶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
琼瑶曾外祖母寿辰时全家合影
为躲避战乱,琼瑶的父母决定带着孩子们离开家乡,逃难到重庆。
一路上,他们乔装打扮,极尽辛苦。行至途中,有一天,被装在箩筐里的两个弟弟麒麟和巧三都不见了,找了几天都没有他们的音讯,绝望悲痛之下,路过一座桥时,琼瑶的母亲看着桥下的水流发愣,想要动身跳河,被父亲拦了下来,母亲绝望地说:「还有什么路可走吗?」
听到这里,父亲也痛不欲生,一家人准备一起赴死。他们一边哭,一边趟进了河水中,父亲将母亲的头按进水里,很快父亲也不动弹了。看到这里,琼瑶本能地大哭起来。
这阵哭声惊动了在水中的母亲,她在水底摸到了琼瑶的脚,挣扎着坐起来,又拉起了父亲,说:「我们死了,凤凰怎么办?」
幸运的是,在搭上前往桂林的「难民火车」后,琼瑶一家得到了两个弟弟的消息,一家五口随后在桂林重聚。但他们并没有留在桂林,而是继续流亡到了贵州一带,在这里,他们以卖糍粑、卖红薯、挑担子、捡废柴为生。稳定生活了一阵,才决定再次回到四川。
在四川,琼瑶一家迎来了抗战胜利。很快,父亲接受了学校的聘请,前往李庄教书,而母亲则带着三个孩子前往泸南中学教书,并在此定居下来,在这里,稳定的生活让琼瑶感慨,「像是到了天堂」。
那时,母亲在课堂上教书,琼瑶就坐在教室的门槛上旁听,班里初中生答不上来的古诗词,她都能解释清楚,展露了自己对于文字的敏锐和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因为长大的过程中始终在迁徙,没有什么娱乐,很长一段时间里,琼瑶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书,她爱读《西游记》,喜欢看吴承恩的书写方法,一句「且看那妖」,随后就用三百字形容妖怪德性;也看许多外国翻译小说,从简·奥斯汀的作品到那个年代被视为禁书的俄国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屠格涅夫的小说。阅读的同时,她还会在脑海里想故事,她想,既然能够在书本里找到快乐,自己也想写出让人感动的故事来。
1946年,琼瑶的小妹出生,第二年,父亲受聘于同济大学,一家六口迁居上海,终于得以团圆。那时,琼瑶也开始写文章,写了生平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登在《大公报》的儿童版。这是她写作的起点。
1949年,琼瑶一家返回湖南衡阳与祖父道别后,去往台湾。那一年,琼瑶11岁。
琼瑶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登在《大公报》的儿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