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1.0时期的关税政策是其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2018年间,特朗普主要通过援引特定贸易条款对全部或特定主体征收特别关税。从调查到政策实施大约需要半年时间。在第一轮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美国对中国进口的平均税率从3.2%上升到21%,加税影响范围达到进口规模的三分之二。
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在关税产品清单公布到落地的窗口期内有明显的“抢出口”现象,且越临近落地期行为越明显。关税税率对“抢出口”的强度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产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依赖度。高附加值的电子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光学仪器等产品的“抢出口”行为尤为显著。此外,关税清单中涉及的产品份额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流失。截至2024年前8个月,清单1、清单2和清单3中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占美国进口的比重分别较2017年回落了2.65%、8.35%和11.40%。长期来看,尽管中国清单内产品对美出口增速及份额有所下滑,但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增长使得这些产品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并未下降。
对比清单1和清单2包含的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相关产品的“抢出口”现象更为明显。通过分析清单3产品在关税落地前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速的变化,发现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地产后周期和纺织品等行业在“抢出口”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这不仅印证了高附加值产品更容易出现“抢出口”,也反映了美国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
综合考虑特朗普对内、对外政策,预计明年特朗普对华60%以上关税承诺可能难以全面兑现。目前市场预期特朗普仅有15%的概率在其百日新政期内对华加征40%关税,有27%的概率将在其上任半年内大规模加征关税。最有可能的方式是援引特定贸易法案条款对中国开展审查并加关税。若采用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这一激进方式,则关税政策将存在更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