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星思半导体的打折融资事件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其创始人透露当前融资环境艰难,融资不再是优选优投,而是能否获得资金的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创投行业正经历深刻变化,传统“募-投-管-退”模式转变为“退-募-管-投”。
当前,项目即使打折也难以出手,清科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底VC/PE机构最关心的问题已从募资转变为退出。退出难题导致投资机构运作受阻,缺乏资金流入加之退出前景不明朗,使得投资行为更为审慎,直接冲击了初创企业的融资环境。“估值打折”和“急于退出”成为市场常态,老股打折出售的情况屡见不鲜,部分项目甚至低至五折以下成交,凸显了退出通道的拥堵。
实际情况更加严峻,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大幅减少,同比下降56.2%,包括IPO退出在内的各种退出方式均呈下滑态势。许多项目即使打折也无法顺利转让,去库存压力在创投领域日益显著。
面对这种情况,有限合伙人(LP)开始积极行动,要求基金管理人(GP)重视并加速退出进程,确保资金回笼。一些LP因投资长期无果,甚至考虑通过投诉来促使GP采取行动。同时,投资机构对创业公司施压,要求执行回购协议,双方关系趋于紧张,法律纠纷增多。这显示出整个行业正陷入一场围绕退出的拉锯战。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强调调整心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适时做出退出决策至关重要。投资机构需提升综合能力,加强投后管理,把握住任何有利的退出时机。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提醒,在高流动性压力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律、谦虚并随时准备抓住退出机会,是投资人在当前市场中的关键策略。
总而言之,面对创投行业的转变,适应市场、理性评估退出机会,成为了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课题。